研究生导师 冯雅男 简介 



一、基本信息

姓名: 冯雅男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90.08.30

籍贯:山西太原

学历:博士研究生

学位: 教育学博士

职称: 讲师

专业: 体育人文社会学

教育经历:

2009年—2013年 武汉体育学院 教育学学士

2013年—2016年 山西大学 教育学硕士(校优秀毕业生)

2016年—2021年 北京体育大学 教育学博士

留学经历:

2017年 日本顺天堂大学 访问学者

2018年—2019年 美国西密歇根大学 访问学者(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国际化项目奖学金)

2023年—2024年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 访问学者(国家留学基金委 公派出国奖学金)

所在部门

休闲与数字体育学院

联系方式

pefengyanan@163.com

 

二、专业方向

专业: 体育社会学

研究领域:奥林匹克研究、城市发展与体育发展研究、国际体育发展研究、文化与媒介研究等

 

三、主要研究

(一)著作与教材

《历史变迁中夏奥会举办城市与奥林匹克运动互动研究》,人民体育出版社,独著,(近期出版)

(二)主持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积极城市”视角下赛后奥运城市促进大众体育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级)

2、主持: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德育专项)《奥林匹克教育遗产助力高校德育建设的系统机制研究》(省部级)

3、主持: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奥林匹克教育融入研究生思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广州体院<奥林匹克运动与奥林匹克研究>课程“思政育人”建设》(省部级)

4、主持:广东省研究生暑期学校项目《“竞创未来 赛就非凡”体育赛事创新管理“青年领袖”暑期学校》(省部级)

5、主持: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中国特色奥林匹克教育遗产助力体育院校大学生“使命担当”价值观培养研究》(省部级)

6、主持: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非赛时”奥林匹克运动促进大众体育参与研究——基于“三大体系”经典框架》(厅局级)

7、主持: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活跃城市”框架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高质量发展促进大众体育参与研究》(厅局级)

8、主持:广州体育学院博士人才引进项目《奥运城市可持续发展:寰球卓识与中华远见》

9、主持:广州体育学院人才培育项目:校内优秀中青年教师培育项目

10、主持:广州体育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广州体育学院“奥林匹克教育”通识课程建设研究》

11、主持:广州体育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后冬奥时期体育院校奥林匹克通识课程建设研究》

12、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

13、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

14、参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委托研究项目“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社会遗产部分与文化遗产部分),课题组主要成员

15、参与: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公众满意度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

16、参与:2022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广东省高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对策研究——基于“前-中-后”链条式结构》,课题组主要成员

17、参与: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生思政网络空间建设路径研究——基于“前-中-后”链条式结构》,课题组主要成员

18、参与: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以广东省为例》,课题组主要成员

19、参与:2023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广州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

20、参与:2024年教育部第三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校企联合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定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

(三)公开发表与入选各类论文报告会的论文

(学术论文)

1、第一作者,CSSCI期刊.《国际奥林匹克研究学术支持体系观察——兼论对我国奥林匹克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5,59(01):9-17.

2、第一作者,CSSCI期刊.《全球史视角下奥林匹运动与奥运城市百年互动的脉络与逻辑》[J]体育学刊,2023,30(02):19-27.

3、第一作者,CSSCI期刊.《新”奥林匹亚“愿景:皮埃尔 德 顾拜旦奥运城市思想历史回顾与当代阐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49(02),17-23.

4、第一作者,核心期刊.《探索”积极城市“建设:赛后奥运城市促进大众体育参与的新视角——机遇对国外代表性研究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2,42(05),103-111.

5、第一作者,CSSCI期刊.《奥运之城的困局与机遇——美国学者苏珊教授访谈录》[J].体育学刊,

2020,27(05):1-7.

6、第一作者,CSSCI期刊.《东京2020年奥运会延期对举办城市的影响与应对——基于奥运城市东京的历史经验》[J].体育学研究,2020,34(03):19-26.

7、第一作者,CSSCI期刊.《“无城来办”的背后:后现代城市变革下的奥运呼求——基于对<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思考》[J].体育学研究,2020,34(01):87-94+48.

8、第一作者,核心期刊.《新媒介下奥运传播推广策略及对2022年冬奥会的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8(11):26-30+56

9、第一作者,CSSCI期刊.新媒介对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8,25

(06):18-24.

10、第一作者,CSSCI期刊.《冬季奥运会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05):1-8.

11、第一作者,CSSCI期刊.《困境与视角: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08):76-82+90.

12、第一作者,CSSCI期刊.《变迁的解构:后奥林匹克主义下四个议题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07):26-31.

13、第一作者,CSSCI期刊.《对体育课和健康教育关系的审视》[J].体育学刊,2015,22

(02):86-89.

14、第二作者,CSSCI期刊,《“影响力经济”视域下中超联赛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01):110-117.

15、第二作者,CSSCI期刊.《中华武谚文化及其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

(06):84-89.

16、第三作者,CSSCI期刊.《北京2022冬奥会与冬残奥会遗产特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4,41(04):443-350.

17、第三作者,核心期刊.《冬奥遗产发展特点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3(06):

621-625

18、第五作者,CSSCI期刊.《冬奥遗产可持续发展期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

56(02):5-11.

19、第五作者,CSSCI期刊.《冬奥遗产快速积累期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

47(05):1-6.

20、第五作者,核心期刊.《奥运遗产特点架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

36(04):399-404.

21、第六作者,核心期刊.《“冬奥遗产”初创期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

33(02):199-204.

22、第五作者,CSSCI期刊.《冬奥遗产逐步扩展期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报,2021,

55(03):5-11.

23、第三作者,核心期刊.《冬奥遗产发展特点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3(06):

621-625

(会议论文)

1、2017国际体育与健康学术论文报告会暨第八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专题口头报告2篇)

2、第七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专题口头报告2篇)

3、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专题口头报告1篇)

4、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第二届学术年会(口头报告1篇)

5、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第八届学术年会(专题口头报告1篇)

5、2018年全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口头报告2篇,1篇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6、第二届中国体育传播青年学者论坛(口头报告1篇)

7、奥运会与体育赛事传播创新研讨会暨2022(第三届)新闻传播实务教学论坛(口头报告1篇)

8、首届全国青年体育学者论坛(口头报告1篇)

9、第八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口头报告1篇)

10、2022年全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分会场主题报告1篇,辅导本科生专题报告1篇)

11、2023年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专题报告2篇,辅导硕士生专题报告1篇)

12、2024年第五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辅导硕士生专题报告1篇)


四、相关荣誉

 1、本、硕、博期间,四次获得国家奖学金(本科一次、硕士一次、博士两次),两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本科两次)

2、广州体育学院2023年黎伟权奖励基金优秀教育工作者(科研类)、青年教师发言代表

3、广州体育学院2022年校友会基金奖励获得者(科研类)

4、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与数字体育学院2023年度“优秀班主任”

5、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与数字体育学院2023年度“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

6、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与数字体育学院2024年度“科研先进工作者”

6、第四届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州体育学院校内选拔赛一等奖

7、第五届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州体育学院校内选拔赛一等奖

8、202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教师(项目题目:《“强特色 重需求 四融合 四主题”:乡村振兴背景下粤西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主持学生:李思怡)

7、广州体育学院第六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路演大赛优胜奖——指导教师(项目题目:《校园文化、德育新地标:广州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博物馆建设方案》,主持学生:王思逸)


五、人才申报

1、第九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拔尖人才申报人(广东省推荐至中宣部)

2、第十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拔尖人才申报人(学校推荐至广东省)

3、第八批广东特支计划珠江青年学者(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申报人(学校推荐至广东省)


六、支撑平台

1、广东省人类运动表现科学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为侯晓晖教授,属团队成员)

2、中国智库索引来源智库:北京体育大学冬奥文化研究中心(主要专家为孙葆丽教授,属团队成员)

3、广东省教育厅特色新型智库:广州体育学院青少年体育研究中心(负责人为周结友教授,属团队成员)

4、广州体育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全民健身理论与实践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为周结友教授,属团队成员)


七、学术任职

1、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

2、广东省江门市社科库专家(2023年入选,江门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专家库)

3、《XX体育学院学报》《XXX研究》审稿人

 

八、教学情况

本科生教学:《体育社会学》(32学时)《体育概论》(32学时)

研究生教学:《奥林匹克运动及奥林匹克研究》(32学时)

                          《中文学术论文写作——以体育学相关期刊为例》(4学时)

研究生相关培养:2022年 获硕士生导师资格。2022级王思逸(已毕业)/2023级王冰冰

研究生招生期望:热爱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并希望获得专业领域的长期发展,勤奋、投入、专注、谦逊、有耐心、有敏锐洞察力和饱满探索欲,英语能力好,具备国际视野。